Latest News

Article overview

By janewong0922 August 16, 2024
台北捷運劍潭站(R18A)於1993年完工,屋頂為一特殊造型之大跨度懸吊式屋頂結構,完工迄今已近27年。當時施工完成時,曾對屋頂懸吊系統研擬設計13年期之檢測維修規範,目前據此規範每2年執行一次。惟當時所規畫設計之維修規範,旨在以目視方式進行懸吊鋼索系統之外觀檢測與維修,對於鋼索內力及RC屋頂與塔柱,則未有詳細調查說明與紀錄。 本研究為確保捷運劍潭站懸吊屋頂系統之結構安全性,於2016年7~9月採目前所普遍被接受之學理基礎與實務工具,進行完整詳盡之檢測調查分析與評估工作(包括鋼索系統、RC塔柱及屋頂),並完整建立目前(2016年)劍潭站屋頂懸吊系統之結構安全狀態資料(即初始值),以供後續長期維護與檢修之用。 另為考慮結構系統長期使用之結構安全性,亦規劃後續5期3年共15年的防災監測與維護計畫(含標準應變作業流程),並建議於15年後再依長期監測與維修成果,適當研擬修正更後期之管理維護計畫。 研究背景與目的:本研究針對台北捷運劍潭站的大跨度懸索結構,進行防災監測系統的研究。此站屋頂結構於1993年完工,懸索系統長期暴露於環境影響,需透過詳盡的檢測與維護確保其結構安全。 BIM技術的應用:研究結合了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用於建立精確的結構模型,並與物理監測數據整合,以便有效進行懸索結構的狀態監控和管理。 結構檢測與分析:研究對懸索結構進行了詳細的檢測,包括幾何形狀測量、鋼索內力檢測、振動頻率分析等。結構安全分析結果將作為後續維護的依據,確保結構的長期穩定性。 防災監測系統規劃:規劃了未來15年的防災監測與維護計劃,並設計了標準應變流程,用於監測異常事件及制定應對措施。 管理準則:依據監測數據,提出了結構安全的管理準則,並以三級管理機制(注意、警戒、行動)來確保結構的防災應變效能。 台北捷運劍潭站於1993年完工,迄今已近24年。當時施工完成時,曾對屋頂懸吊系統研擬設計13年期之檢測維修規範,目前捷運公司皆據此規範每2年執行一次。惟當時所規畫設計之維修規範,旨在以目視方式進行懸吊鋼索系統之外觀檢測與維修,對於鋼索內力及RC屋頂與塔柱,則未有詳細調查說明與紀錄。  本研究為確保捷運劍潭站懸吊屋頂系統之結構安全性,於2016年7~9月採目前所普遍被接受之學理基礎與實務工具,進行完整詳盡之檢測調查分析與評估工作(包括鋼索系統、RC塔柱及屋頂),並完整建立目前(2016年)劍潭站屋頂懸吊系統之結構安全狀態資料(即初始值),以供後續長期維護與檢修之用(原設計理念使用年限為100年)。 執行研究工作共包括: 現場檢測調查工作: 鋼索內力檢測、結構裂損目視檢查、直接測量與3D 雷射掃描等作業。 結構安全分析評估: 建立完整結構分析模型、研發更精準之索力頻率相關涵數方法、並據以建立防災監測管理準則 防災監測系統設計:包括設計基本監測項目及增設防災監測項目、設計防災監測系統及三級防災管理架構、 研擬防災應變標準作業程序:包括應變標準作業流程圖及應變標準作業程序表。 又目前之檢查工作技術規範已達使用年限(原設定使用年限為13年,目前已使用近24年),本研究另為考慮結構系統長期使用之結構安全性,亦規劃後續5期3年共15年的防災監測與維護計畫(含標準作業流程),以供後續維護劍潭站屋頂懸吊系統之結構安全採用。15年後則建議依5期3年計畫執行成果再行檢討修訂。 15年間應可建立完整劍潭站之結構行為量測與損傷紀錄資料,實為捷運局另一之寶貴資產。
August 15, 2024
智慧城市(Smart City)泛指利用各種資訊科技或創新意念,整合都市系統和服務,提昇資源運用的效率,達到優化都市管理和服務,以期改善市民生活品質。智慧城市設施(即能源、水、物聯網等),服務(即健康,教育等),運用治理、規劃和管理、架構、數據和人員配套等。智慧城市由資源相互依賴性而形成的複雜網絡(Gretzel等,2015)。  實為“一個相互依存的行動者,組織,物質基礎設施和象徵性資源的社會系統”(Maheshwari和Janssen,2014)。結合信息和通信技術(ICT),其重點是技術代理(設備,數據庫,程序等)與各自信息流之間的相互作用,並形成數字系統的基礎設施。 隨著電腦運算技術發展,空間應用技術圖像化的學理理論,GIS技術也日漸成熟,近年來GIS被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尤其是「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使其核心技術GIS更為各國政府所關注、目前,以管理空間數據為主的GIS已經在全球變化與監測,如:軍事、資源管理、城市規劃、土地管理、環境研究、農作物產能評估管理、災害預測,交通管理,礦產資源評估、文物保護監測、濕地管理,以及政府部門對資產的統合管理,故以GIS為本研究智慧城市雲端管理平台為頂層架構。 BIM的發展為數位城市三維模型提供了更加精準的數據來源,現有研究主要關注BIM空間實體模型及設計施工過程的應用,缺少建築及設備管理資訊應用與整合方面研究。應用BIM的特性對基礎建設骨架的主要空間及設備構件為研究對象,並參考IFC標準基礎上,結合數位城市必要應用特點,研發了具有空間資訊定義一致性的基礎建設構件資訊模型,在此基礎上提出BIM建築資訊模型和三維數字城市整合方案。並基於GIS空間定位了基礎建設資訊庫,在GIS數位城市場景開展查詢資訊的整合應用。該研究可實現由城市展開資訊與BIM基礎建設的大規模資訊整合,對推動智慧城市發展,及進一步開展建築內外模型集成展示、建築節能分析、內部設施管理等具有重要價值。
August 14, 2024
主要探討利用智慧科技改善老舊高層建築的數位化營運管理的可行性與成效。 研究指出,台灣老舊建築的比例相當高,許多屋齡超過30年,這些建築在維護與管理上面臨困難,如藍晒圖紙本資料損壞、設備老舊缺乏安全監控等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引入了建築資訊模型(BIM)及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技術,提出建立數位化的營運管理系統,達成大樓維運數據的數位化管理。 系統可以整合各項設備監控,達到自動派工維修、節能效益統計等功能,減少人力成本、提升設備壽命,並確保大樓安全與節能管理。 研究方法包含文獻回顧、實地調查及專家訪談等,並以BIM模型為基礎進行系統開發,測試系統功能並評估其成本效益。  結論指出,這種智慧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決老舊建築維護問題,並為大樓營運管理提供數位化、智慧化的解決方案。